#魚漿夫婦 #地震 #新年系列 #其實我不懂日本
地震,與不知何時會死亡的哀愁
前陣子本想就著進度繼續寫下去,從日本人看什麼書到電車痴漢,跟對於高中生短裙的青春迷戀等議題。不過剛好幾天前發生了搖晃長達一分鐘的大地震,就改變話題來說說地震與日本這件事。
說到地震影響的日本美學,物哀、幽玄及侘寂中的「物哀」便能表達得非常清楚。頻發性的地震給日本人不少困擾,就連我這個外國人,也在前幾天的地震倒了兩個架子,好在只是些衣服掉下來,沒有額外的損失。
對日本人來說,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,讓他們更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,這一切便是所謂的「物」。而面對自然環境的無能為力與敬畏,這便是「哀」的根源。當然這是我個人看過幾本書後的簡單看法,每個人看法不同,都能討論。若要真的說到底,那可是能寫上厚厚一本論文,先就此打住,轉過頭來說說地震。
我佩服日本人的地方很多,其中之一就是他們處變不驚的素養,那是從小就接受的防災教育,與飽嚐地震侵擾的警覺。而自從311大地震後,我覺得日本人更有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膽識。
我記得2014年8月有個大地震,那時我還在語言學校唸書,課堂上課到一半就搖了起來。由於台灣也是海島,地震也不少,因此我只是緊張,但依舊仔細觀察情況,不過隔壁的尼泊爾與越南同學就亂了起來,說到底,還是彼此國家的不同,才有不同的感受。
「我以為世界要毀滅了。」尼泊爾同學這樣對我說。
不過最冷靜的還是語言學校的老師,她閉上眼睛,用心感受地震。等到慢慢趨緩便跟同學說「請大家坐好,不會有事的」,言談中有一種帶著勇氣的安定感,就連接下來的餘震也處變不驚。
在各式各樣的災難中,我覺得地震是來得最急也最無法預防的災害之一。雖然現在已經有地震災難通知,不過常常還在懷疑時,地震便來了。每次我都跟自己說該有更多的警覺心,但下一次地震的不確定性,又讓我鬆懈起來。
說真的,若沒經歷過真的很可怕的地震,那麼一般人真的很快鬆懈。那年921地震時,我在學校唸書,穿著睡衣就跑到操場的我,還著涼感冒了好一陣子。可是當兩三年內其間的地震都沒什麼時,我就鬆懈了下來,不管你大搖小搖,我就躺在床上繼續睡。
只是過了幾年後,我來到了日本,或許是文化的不同,我覺得好像該認真看待這件事。至少在逛百貨及超市時,我會多注意一下防災用品的實用性,還有家裡缺了什麼,要準備些什麼以備不時之需,這些都是我來到日本後的改變。
日本人在從小的生活裡,教育中揉合了防災意識。像是1月14日是防災志工日,7月1日是國民安全日,9月1日是防災日等等。其中各種演習、訓練及宣傳更是多不勝數,像我們這些語言學校的學生也要加入一起演習學習,也是常有的事。大家在日本旅遊時不是會常常看見鐵皮小倉庫嗎?其實裡面儲備了不少防災用具與生活用品。
更讓我佩服的是2018年九月初的北海道地震,弟弟一家人困在北海道。然而他們看見的是民眾排隊領物資,沒有推擠,沒有囤積。只要還有資源的商家與家庭都會盡量幫助其他人,目的就是希望能趕快讓大家恢復到原來的生活。
關於日本美學,還有這些人從小的深植於心中的防災意識,我想是我這個外國人所不懂的。但或許有天等到有人也需要幫助時,我也能跟日本人一樣,願意伸出援手與提供物資。
圖片故事:
圖片中的是SONY的防災廣告,提醒大家海嘯有多高,請戒慎恐懼。話說我現在住的地方,還低於海平面呢!